安徽滁州:半数全球光伏20强都来了 光储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

从明中都古城到“世界光伏之都”,安徽滁州用一粒石英砂撬动千亿级产业版图。2024年GDP首破4000亿元、全国排名跃升至第85位的背后,滁州光伏产业已构建起全产业链优势,入选安徽省首批次先进制造业集群,成为安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。
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邹传科 记者 刘一枫)从明中都古城到“世界光伏之都”,安徽滁州用一粒石英砂撬动千亿级产业版图。2024年GDP首破4000亿元、全国排名跃升至第85位的背后,滁州光伏产业已构建起全产业链优势,入选安徽省首批次先进制造业集群,成为安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。

安徽滁州:半数全球光伏20强都来了 光储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
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1至5月份,滁州市新签约亿元项目254个,完成全年目标63.5%。其中,沪苏浙地区项目117个,占比46.1%。

日前召开的滁州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链推进会上,滁州市委书记吴劲强调,光储产业作为滁州“首位产业”,需直面行业变革周期,以提质升级应对挑战。

在追“光”逐“链”中抢占科创制高点

近日,记者走进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,现代化生产场景令人震撼:30条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,600余台物流机器人穿梭如织,从硅片切割到电池片下线,每个环节都彰显着智能制造的魅力。这座总投资126亿元的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智慧工厂,日产电池片达700万片。

“集团将研发总部设在滁州生产基地,正是看中这里完备的产业生态。”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建波道出企业持续加码的深层逻辑。

从全球知名光伏组件龙头,到世界最大的胶膜生产企业;从组件到配套再到储能……近年来,安徽省滁州市依托当地丰富的石英砂资源,抓项目、抓产业、抓环境,在追“光”逐“链”中抢占光伏产业科技创新制高点。

据悉,截至目前,滁州市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从工业硅、高纯硅材料、硅锭/硅棒/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、光伏辅材辅料、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。2023年,滁州光伏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;光伏玻璃、光伏电池片产能占据安徽省半壁江山,光伏组件产能约占全省三分之一,培育出5家产值超百亿的龙头企业。

全球光伏20强企业中,已有半数在滁州设立生产基地,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。以隆基乐叶、福斯特、东方日升、福莱特、南玻新能源、天合储能、捷泰新能源等企业代表,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

展开全文

构建“基金+产业+创新”协同发展模式

6月19日,在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内,智能化机械臂精准操控光伏组件生产,AGV无人搬运车穿梭于自动化流水线间,监控大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。这家专注高效N型晶硅光伏技术的企业,曾因初期建设资金缺口面临发展困境。

“2022年7月刚落户中新苏滁高新区时,我们就像攥着金点子却孤军奋战,粮草不济。”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路忠林回忆道,新建厂房与产线所需的巨额资金,让项目推进进展缓慢。

关键时刻,中信银行滁州分行牵头组建银团,5亿元项目贷款及时注入。“这笔资金让项目从破土动工到首块光伏组件下线,仅仅用了不到一年,创造了令同行惊叹的‘旭合速度’。”路忠林说。2023年企业推进并购上市公司计划时,因资金流动性不足遇阻,“又是中信银行主动上门对接,迅速批复7000万元并购贷款额度,首批3000万元到账后,我们立即盘活了资金链。”

记者在采访中获悉,这种资本赋能产业的模式在滁州已形成体系化实践。据了解,滁州市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国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及15亿元皖能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,构建“1+1+2+N”产业链金融服务机制。中信银行滁州分行近三年累计向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超百家科创企业投放贷款39亿元。中国人民银行滁州市分行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末滁州市科技贷款余额达1200亿元,惠及3330家科创主体。

资本活水精准浇灌下,滁州光伏产业形成完整生态闭环。从石英砂开采到光伏电站建设,已汇聚全球光伏20强企业10家,建成单体投资超百亿项目13个。目前,光伏和储能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125家,2024年产值突破1152亿元。

深入实施“制造强市”战略,滁州在安徽首创光伏、半导体、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链“链长制”,目标直指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储能产业第一城。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及“双圈”城市,滁州已实现与沪苏浙城市、城区、园区合作全覆盖。2024年,滁州新引进沪苏浙亿元项目255个。在业内看来,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走深走实,滁州光储产业将迎来新的腾飞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