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地活化” 振兴瑶乡

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-09-11 2 0

“三地活化” 振兴瑶乡

秤架瑶族乡推动闲置农房改造升级为特色民宿。

“三地活化” 振兴瑶乡

大陂村整合土地建成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。

废弃校舍化身现代化茶厂,闲置农房变身网红民宿,零散土地连片崛起特色种植基地——在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的青山碧水间,一场以盘活闲置资源、激活土地价值为核心的“三地活化”实践正在生动进行,曾经“沉睡”的土地与楼房,如今正成为村集体增收的“活水之源”,为瑶乡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
近年来,阳山全力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奋力实现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目标。作为全县唯一的民族乡,秤架瑶族乡因地制宜打造“产业特色鲜明、民俗文化凸显、乡村旅游火热”的活化样板,实现乡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,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。

文/图:南方日报记者 段灿 通讯员 毛诗敏 孟齐飞

旧校舍“重生”

闲置空楼变茶叶加工枢纽

展开全文

在秤架瑶族乡秤架村,一座长期闲置的旧校舍经过盘活改造,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茶叶加工厂,昔日沉寂的建筑重新焕发活力,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据悉,该项目创新采用村企联建发展模式,引入阳山益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,村级则提供茶叶加工场所和设备,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。目前,加工厂年加工鲜茶能力已突破2万斤。

这一转变不仅有效破解了全乡茶农的加工难问题,更构建起“鲜叶不出乡,增值有保障”的产业链闭环。同时,通过企业按比例分红返利村集体,形成了稳定的“租金+分红”双收益模式,显著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的“造血”功能,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余元。同时,加工厂已带动周边超30户茶农发展,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,让村民们切实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。

闲置农房换新颜

古民居变成新民宿

在广东第一峰脚下,秤架瑶族乡的村民们正依托岭南国家公园入口社区、干坑古树公园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,以及浓郁的瑶族文化资源,将一栋栋闲置农房改造成独具特色的民宿。昔日冷清的农舍如今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“网红地”。

位于干坑古树公园沿线的“田园居”,正是闲置农房活化利用的生动写照。曾经8间闲置的酒坊旧厂房,在经营者匠心改造下,既保留了原建筑的结构特色与历史肌理,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瑶族文化元素,摇身一变成为月营业额超万元的精品民宿。

近年来,秤架瑶族乡积极引导村集体和村民盘活闲置宅基地与农房,通过自营、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多元模式,推动全乡民宿产业从无到有、由弱到强。目前,全乡已备案登记民宿79家,培育出“田园居”“龙泉度假山庄”“好客瑶家”“瑶门客栈”等一批精品民宿,成为展示瑶乡风情的重要窗口。

数据显示,目前全乡民宿产业已带动200余人就业。2025年上半年,全乡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2600万元。

土地增值

荒地蝶变成产业沃土

青山环抱,绿水潺潺。在秤架瑶族乡大陂村,连片的旱地西洋菜基地里,翠绿的西洋菜如翡翠般铺展,智慧喷灌系统喷出的水雾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银色弧线,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。

2024年,大陂村立足实际,以促进农民增收、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核心,精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。成功筛选出100余亩闲置土地后,招商引资引进阳山县溢大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将零散土地整合连片,建成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,并同步配套建设冷库、仓库、智能喷灌系统、标准化加工车间及办公场所。

目前,该基地已实现年均亩产近3万斤,年产值突破千万元,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村集体年获土地租金超3万元。

这得益于“确权—整合—流转—升级”的土地资源活化路径。近年来,秤架瑶族乡积极实践该路径四步法,成功激活土地经济潜能,构建起农户得租金、村组获收益、企业扩产能的三方共赢机制,让沉睡的土地成为乡村振兴的“聚宝盆”。

此外,炉田村依托岭南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区位优势,整合流转8户村民的22亩承包地,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同打造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点。大坑村小组,流转8000亩林地打造山桐子产业基地,项目带动村小组年增收12万元,首批1600亩山桐子硕果盈枝,预计亩产突破3000斤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