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东:匠心种出“金果果”
云上恩施报道(通讯员 王轻舟 梁蕾)夏初,长江北岸的巴东县官渡口镇大坪村,3730亩橘园橙黄满枝,“丰”光无限。在今年4月举行的湖北省晚熟柑橘品质鉴评会上,巴东县选送的17份伦晚样品摘得7金6银,其中3份样品取自大坪村。
模式突围:高位嫁接换种 老树发新芽
“你瞧,这棵老树发新芽了,有了第二次生命。”大坪村“80后”果农向海涛的院坝外,一棵碗口粗的柑橘树上,几根嫁接枝条抽出了新芽。向海涛回忆,这棵柑橘树是父亲年轻时移栽的,在“野蛮生长”中从未挂果,他“一把嫁接刀复活了老树”。
“要选择长势旺、无虫害的嫁接母体,接穗枝条必须壮实、健康,包扎时要保持嫁接口的无光条件……”站在一棵嫁接成活的橘树前,向海涛炫出技术。他的嫁接成功率超过90%,还将管护课堂义务送到果农田间。
如今,大坪村1000余亩橘园正在品改换种的“良方”中,冲刺产业振兴新高地。
品质坚守:全程有机种管 生态果子甜
中午时分,阵阵热浪伴着微风抚过橘林,57岁的果农卢先聪挥动锄头,连根铲除密集疯长的杂草。“温度越高,草死得越快,锄草才彻底。”
乡亲们对卢先聪有刻板印象:一根筋的“倔老汉”。他“锄草靠双手,施肥用农家肥,拒绝农药、化肥进橘园”。“这次省里鉴评会有一枚金奖的样品来自我的果园,看来原生态种植出的果子经得起检验。”近段时间,看似“呆傻”的卢先聪成了“香饽饽”,果农争相向他请教柑橘“种管经”。
展开全文
“不打农药、少施化肥,让土地回归自然、收获绿色。”卢先聪和800余名果农约定:做坚守有机的匠心农人。
走进卢先聪的橘园,一块块黄板纸、一个个诱蝇球挂在枝头,一盏盏太阳能杀虫灯遍布橘林。“这些‘灭虫高手’24小时在岗,我们安心种,果子放心长。”卢先聪随手摘下一个伦晚果子,表皮光滑、油亮,经水果测糖仪测定,显示甜度15度,含糖量高出平均值。
路径探索:立体套种双丰收 林下药飘香
“柑橘树上果子黄,树下黄精长势旺,可谓是双丰收。”眼下,柑橘林里一株株黄精青藤长满空地,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孔凡林喜上眉梢,心中的石头落地:橘园林下种药材试验成功,果农将再添“一本存折”。
3月,一场冰雹袭击大坪村,丰收在望的伦晚果大受影响。孔凡林把目光转向橘园套种药材,开始探索“林下经济”,向立体农业要增值空间。
大坪村是药材种植空白村,孔凡林组织村干部、果农代表外出参观学习。
如今,孔凡林正谋划建设柑橘初加工厂、药材切片车间,烘干、加工新鲜药材,延长保质期限,深入挖掘产业附加值。
“作为巴东柑橘种植第一大镇的官渡口镇,将依托库区气候条件、富硒土壤和现代精细管护模式,用工匠精神接力种橘,以品改换种突围旧模式、有机种管坚守好品质、立体套种探索新路径,在建设大基地、培育大龙头、做成大产业的产业振兴路上开花结果。”官渡口镇党委书记许良才说。
评论